大学生考证:增加就业“砝码”需理性选择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9-14浏览次数:225

在一些高校的公告栏、宣传板上,各种有关考证报名和培训的广告让人目不暇接。一位正在仔细阅读考证信息的大学新生说:“大一就打算考取一些证书,到大三大四时可以省不少力气,多花时间去找满意的工作。”

  大四的学生关注最多的是招聘会,这是敲开他们事业之门的开始。参加过几次招聘会的小孙说:“招聘会上人满为患,用人单位给你的时间很少,如果学校一般,再没有几个像样的证书,用人单位就会把你拒之门外,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你。”

  其实,不仅小孙这样想,许多面临就业的大学生都认为,在招聘会上能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自己的毕业院校和考取的证书。

    大学生考证有盲区

  人们对大学生考取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证书早已习以为常了,但现在大学生们更热衷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比如注册会计师证、律师资格证、物业管理师证、高级秘书证、导游资格证、证券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准备从事IT行业的学生,还需要考取Oracle认证、Linux认证、JAVA资格以及微软的各种认证。

  但目前大学生在选择报考资格证书时并没有与自己的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定向相结合,无论学的是何种专业,只是一味考取所谓的“热门”证书。即便他们对会计或人力资源等相关知识一无所知,但为了求得好工作,也硬着头皮去考注册会计师或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等这些热门证书。因而,一些大学生也正品尝着盲目考证的苦果。

  拥有期货从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王磊,在就业时遇到了期货公司拒签的尴尬。王磊的专业是化学,在公司实习期间,虽然他手持期货从业资格证,但专业上的差距使他无法有效应对期货行业的工作。他说:“由于考证把专业课都耽误了,现在期货公司拒签我,说明单凭考证是不行的,最重要的还是素质。”

    校园BBS上论考证

  近日,笔者在大学校园的BBS上发表了一个帖子,是关于大学生对于当前“考证热”的看法的。从大家的回复中看出,大学生们似乎认为考证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小妮:“现在的考证,确实有的人很盲目,但是有些证是就业必备的,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小林:“大家都有的证也就不叫什么证了。可是别人都有,你没有,所以还得考。”

  小刘:“考证有必要,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去选择,要有实用性。”

  孜孜:“可是一些用人单位并不只是看证啊,考证不该耽误太多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那些与自己专业和将来就业有关的证可以考,而与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我们还是为自己省点力气吧。”

  当考证日益风靡大学校园的时候,南京农业大学曾就大学生“考证热”进行了一场校园大讨论。代表一类观点的“正方”学生认为,证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拥有者的实力,能够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增加一个“砝码”。大学生考证能让学生们在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之间找到有效的平衡点,通过考证可以弥补当前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与社会生产实际的脱节。考证作为目前比较合理的人才认证方式,是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合理手段。

  而代表另一类观点的“反方”学生则认为,考证费用昂贵,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很多学生甚至纷纷逃课参加培训来考取证书,荒废了学业;在“考证族”中,真正为了学习技能而考证的寥寥无几,拥有证书并不代表真正拥有能力;一些人出于盲从和攀比去考证,考证热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日益功利化;大部分学生不考虑专业特长和自身优势,一味追求热门和高薪,往往学非所用。

    识别培训机构和发证机关

  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确定了实行就业准入职业目录以来,从事就业准入职业的新生劳动力,就业前必须经过一到三年的职业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的结果,是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与学历文凭证书不同,职业资格证书与某一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  

  因此,准备从事就业准入岗位的毕业生也得参加相关职业培训,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走入就业岗位,但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培训和考证前,要注意识别培训机构和发证机关,认清培训机构是否正规,发证机关是否经过政府认可,鉴别证书的真伪度、可信度和权威度等等,切不可盲目考证。